炒樓炒股非投資 (明報) 06月 25日 星期一 05:05AM
【明報專訊】“10年來,香港人投機的心態沒變過。那是賭博,不是投資。”——中大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蘇偉文
1997年7月,中大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蘇偉文教授還身在美國 。「美國那邊也有直播香港的回歸典禮,我只看了幾眼。」他對英國 統治者沒有留戀,對祖國也沒有強烈的嚮往,「我只覺得那是必然要來的吧」。
殖民無留戀 祖國無嚮往
同年8月,他和太太回到香港,開始在香港中文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教書。「回來後第一件事是要租樓住,我們向不同的經紀查詢,仍沒有人願意租房子給我們。那時香港人買樓,都是用來『炒』的。」當年,本港經濟暢旺,地產市場非常活躍。售樓處看到的是連綿不絕的人龍,排隊等入市。
地產旺 教師變經紀
幾番折騰,終於找到一名業主願意租樓給他們。地產公司把這單生意分配給一名剛入行的新人。「他在合約上的字體很工整、很漂亮。我好奇一問,才知他以前是中學教師。」地產大旺,連教師也加入地產經紀的行列。「市面一片繁華,大家都很開心,但我心裏就是覺得有點不妥。」
結果,1998年發生亞洲金融風暴,香港經濟開始走下坡。蘇教授因為剛回來,「什麼資產也沒有」,絲毫不受影響。在中大梁銶琚樓的辦公室,他看著失業率上升、股票下滑,「我最初是以學者身分看這場風暴,覺得自己只是個outsider(局外人)。後來看見愈來愈多人負資產和燒炭自殺,我才開始著緊,問:點解會變成咁?」
他身邊的親人原希望買樓養老,卻被拖累而成了負資產。「他們希望年老時靠層樓收租,所以價位一直下跌也不肯放手,如果當時壯士斷臂,就不用經歷近10年的痛苦。」
「財經明星」欺騙無知婦孺
過去10年,科網股泡沫爆破、SARS 、裁員、凍薪……香港經濟遍體鱗傷,這兩年才復元過來。現在香港人「學精」了,投資都先諮詢業內人士意見。「財經明星」在電台、電視和報紙湧現,解答市民的投資疑難。
蘇教授直言﹕「我覺得他們在欺騙無知婦孺。他們就像在廟前賣藥的人,表演幾下功夫,就叫人相信他,買他的跌打酒。」他說只顧看目前的升跌,叫人「放」或「入」的,不是投資。「10年來,香港人投機的心態沒變過。那是賭博,不是投資。」
對他來說,投資的定義是把資產交給一間有潛力的公司管理。例如買股票,就是把金錢付託給上市公司的管理層,由他們管理,公司獲利,你就獲發紅利,重要的是公司的業績,而非一天半天的數字。
「目前,逾1100間大大小小的公司在港交所上市,當中值得投資的不超過10%。但普遍港人的心態是『不理好股、壞股,總之炒得到就是好股』,這完全是賭博心態。」事實上,香港也不至於全民炒股,但我們的經濟畢竟是由金融業一力支撐,如果再遇上經濟衰退,怎算?「這是我們未來經濟發展最重大的隱憂。社會上太少工種,太少diversification(多樣化),很多行業也與金融業相關,只要這個支柱倒下來,我們的經濟就玩完。」
如果香港和內地融合,低學歷人士在經濟低迷時,還可回內地找工作。可是,香港人多不願回內地工作,只視內地城市、內地人為競爭對手。這幾年,每當聽到上海、北京在經濟上有什麼發展,港人就緊張起來。
「香港做第二有何不可?」
「其實根本不需要與任何城市比較。贏了、輸了,那又怎樣?一班學生中,也不是只有考第一的才有存在價值吧。」即使上海取代香港,成為中國最重要的金融中心,蘇教授認為也不用擔心。「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,香港有20多年買賣期貨等衍生產品的經驗,只要把握先機,做第二又有何不可?」他笑說。
既然把股票市場、地區經濟看得通透,何不投身證券行業?「教書是最著數的職業,有人給你人工,讓你看書,學生也要被迫來聽你講課。哈哈……而且,和他們在一起,感覺自己很年輕,雖然其實已老了很多。」那會把8歲的兒子訓練成「股神」嗎?蘇教授一臉厭惡﹕「不!會教他理財,但絕不會訓練他成為股神。」他想了想,說﹕「有空還是叫他多看書。始終,教育才是最好的投資。」
-- 除了金融業,炒賣外,香港其他行業都不成氣候。
-- 的確,香港做第二有何不可?在我眼中,做”第二”只是戀愛感情範疇內的禁忌。
-- 愛教書的人都享受講課,而且似乎為數不少的,看到被迫著聽自己課的學生都會感高興的…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